在解放战争胜利之际,当国民政府准备撤往台湾时,他们评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如下:"军事上绝对完美得100分,政治上表现出色得80分,但在财经领域却几乎毫无成就,得分仅为0分"。这清晰地揭示了新人民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的急切需求,他们迫切需要有丰富经验的经济管理者和才华横溢的人才。
令人惊讶的是,在领导核心如毛泽东和邓小平中,竟有一位杰出的经济专家。他就是《随军西行见闻录》的实际作者,多次巧妙应对经济危机,被公认为我国经济的“救世之星”,他就是陈云。
陈云于1905年出生在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他有一个比他大八岁的姐姐,陈星。令人遗憾的是,他两岁时父亲因劳累而过世,当时年仅38岁,而他四岁时,他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幸运的是,他和他的姐姐得到了外祖父的收养。在他们的照顾下,舅舅和舅母将他们视如己出,为他们提供了温暖的家。两年后,外祖父去世,舅舅决定正式收养他们,并将陈云的名字改为廖陈云。
陈云的舅舅非常注重他的教育。小时候,陈云经常陪伴舅舅到市场上听故事,这种经历培养了他对书籍的深厚兴趣。舅舅努力为他筹集学费,先是让他进入私塾学习,后来又让他进入当地最好的小学。1916年,当舅舅因病用光了所有的积蓄后,陈云不得不辍学。半年后,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舅舅再次支持他继续学业,并送他进入商学院。在这里,他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财务和会计知识。
后来,一位教育家为他提供了一个继续学业的机会,他进入了颜安小学。在那里,老师张子谦经常给他们上爱国教育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陈云积极组织同学参与支持这一运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果。毕业后,他在商务印书馆找到了工作。尽管他身体瘦小,但他工作勤勉,迅速熟悉各种工作,并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在五四运动之后,陈云开始组织员工进行罢工,取得了一些胜利。当时他正好20岁,他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参与了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在第三次起义中,他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经过这些革命经验的锻炼,他的信仰更加坚定。到了他28岁那年,他已经成为了中央政治局的常委。
1944年,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施了全面的“经济围剿”,导致边区经济受到严重打击。陈云被任命为西北财经办副主任,在短短的时间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了边区的经济。
解放战争末期,渖阳解放后,陈云迅速开展了接管工作,重点是恢复生产和运输,以及恢复人民的正常生活。在他的领导下,渖阳的大部分工厂很快恢复了生产。后来,周恩来建议陈云负责全国的财经工作。在正式上任前,他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地调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然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导致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的时刻,陈云再次被任命为经济的负责人。他采取了一系列关键的措施来调整和稳定经济,直到1964年,周恩来宣布国民经济已经基本调整完成,并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陈云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但他从未放弃。从他早年失去父母,到他在经济危机中展现出的卓越才华,再到他后来为国家的健康发展所做的贡献,他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将他视为中国经济的“救世之星”。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