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请您先点关注,随时阅看一系列各种接近心灵深处的文章,可以参与分享和讨论,感谢关注支持。
1955年,我国第一次给参战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颁发军衔,其中一位中级将领缺席了授衔仪式,直到第二年才补发军衔,这位极具影响力的将领正是聂鹤亭。授衔仪式中的每一位将领都是经过严格评审后才定下来的,这次授衔仪式是极具权威的,聂鹤亭之所以没参加这次仪式是他发现与他资历相差无几的好几位将领军衔都比他高,因此他对这次的授衔仪式极为不满并找罗元帅诉苦一番惹罗帅大怒,那么这件事情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
不满中将军衔惹怒罗帅
1905年聂鹤亭出生于安徽,原本家境富足,后来逐渐衰败后他不得已干农活来谋生。在此期间他依旧专心致志用功读书考入了庆安皖江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体育老师。体育老师和军队将领简直是天壤之别,聂鹤亭是如何从体育老师成为军队将领的?
在当时他生活的年代,军阀频繁挪用教育资金,有学生抗议前去质问却惨遭毒打,丝毫没有公平可言。1926年意气风发的聂鹤亭加入了叶挺军队顺利入党,在他22岁时参加了南昌起义。他在部队中是出了名的不畏生死,英勇善战取得了赫赫战功,毛主席也十分欣赏他超强的战斗力。
1930年3月,聂鹤亭听从上级指示前往江西会见毛主席与朱德带领的红四军,在毛主席得知后命人给他准备了饭菜热情招待了他。与聂鹤亭在南昌起义时结识的粟裕再次见到他后激动万分,急忙迎上前去喊他老排长,时隔多年久别重逢二人都感到十分开心,在交谈中得知如今的粟裕已经成为团长之后聂鹤亭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
1937年12月,武汉成立了新四军军队,叶挺曾经作为聂鹤亭的上级十分了解他的能力和为人,便向上级申请把聂鹤亭调到新四军工作。当时的聂鹤亭正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在得知他有要离开的打算时毛主席想要见他一面亲自为他饯行,他不忍当面离别便悄无声息的离开了。
聂鹤亭与叶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他在叶挺的部队工作的十分顺利。5个月之后聂鹤亭因公务调回了延安,他一直记挂着上次匆匆离别的行为十分不妥想要亲自当面向毛主席解释原因,奈何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此事也是他最为遗憾的事。
直到1938年冬天他才被派往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几年后日本投降聂鹤亭被组织调去东北成为了四野副参谋长,他为解放东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在抗战时期聂鹤亭担任武汉区域少将参谋,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分别晋升成为了松江军区司令,辽北军区司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党中央任命为甲兵副司令。
在军衔评选这件事上罗元帅认为上将除了要有卓越的战功外更重要的是带领部队作战的勇猛战斗力,光是军衔的候选人就多达一千多人,在这些人之中每一位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罗元帅在仔细斟酌之后将筛选出来的名单交给毛主席过目并做出最终的决断。在授衔仪式前将这些将领授予相应军衔的消息通知他们,以便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聂鹤亭认为自己算得上是拥有上将资格的,那么他究竟有没有具备上将资格呢?1926年聂鹤亭入党之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到了红军长征阶段他已然成为了红军高级将领,并在1948年为东北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论实力聂鹤亭确实是功不可没。
作为罗元帅的下属,他不惜找到罗元帅那里为自己抱不平,他认为应该再给他高升一级军衔才是,当时的罗元帅正是解放军总干部骨干拥有很高的权力,聂鹤亭认为只要是罗元帅肯支持他,他就极有可能成为上将。罗元帅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在面对聂鹤亭滔滔不绝地抱怨时罗元帅极为少见的发怒了并对他大失所望,随后便下了逐客令让警卫员将聂鹤亭送出门去。
从实际上展开来讲,聂鹤亭在解放战争时期做出的贡献确实是比之前少了些,在解放战争时期英雄云集,数不胜数,因此罗元帅在综合评估之后认为聂鹤亭评为中将是合理的。罗元帅本身以德服人,品行高洁不会因聂鹤亭是自己的下属就刻意提拔他。等聂鹤亭平息怒火之后反省了自己的行为,他为自己的冲动行为后悔不已。自己多年来深受罗元帅的悉心教导如今为了一己私欲竟然顶撞了罗元帅,此刻的他不再想军衔的事,在他心中,诚恳向罗元帅承认检讨自己的过激行为,获得罗元帅的谅解才是他的头等大事。
聂鹤亭一鼓作气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的检讨书阐述了自己的错误思想,最终上级领导见他是真心悔过且态度诚恳的份上对他网开一面,只不过为了给他一个教训给他颁发军衔推迟一年发放,这也是授衔仪式中聂鹤亭没有出席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聂鹤亭将军一生光明磊落,戎马一生,他光辉的战绩都是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用命换来的。聂鹤亭老家的亲戚希望他能给孩子们安排一下去北京读书的问题被他严词拒绝了,他表示考上什么学校就在哪里念书,若是他们在经济方面有困难他可以给予帮助,但是想要不劳而获走后门在他这里是绝对行不通的。
淡泊名利的粟裕将军
与聂鹤亭将军相比粟裕,粟裕将军宁静致远,在看待名利的问题上显然看淡很多。粟裕没有读过军校,却是一位战神级别的军事奇才,创下了苏中战役中七战七胜的卓越战功,聂鹤亭正是他的老排长。不得不提起在1955年授衔仪式前刘少奇鼎力支持粟裕做元帅,对此事毛主席也是十分赞同的,而粟裕本人却委婉拒绝了这个提议。最终粟裕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而他的手下有将近一半都成为了开国上将。
毛主席给予了粟裕高度评价,在解放战争中论功勋,论才能粟裕都算得上是军中翘楚,他本人谦逊低调,他觉得大将的军衔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在十位开国大将中,粟裕被排名首位显而易见上级领导对他的重视和认可。经过综合评估考量之后,在授衔这个重要事件中周恩来总理提议将资历更老的陈毅将军授予元帅。粟裕与陈毅的革命经历颇为相似,粟裕比起陈毅来说资历较浅一些,授予元帅的可能性就更小一些了。
粟裕为何这样做?除了他本人淡泊名利,心胸开阔之外,他这样做的目的还有震慑作用。在授衔仪式前,有部分的将领对自己获得的军衔是不太满意的,若是粟裕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战神授予大将军衔,自然而然阻断了这部分有意见的人的妄念。
粟裕身经百战,令敌人闻风丧胆,他的身体也因此多处受伤。在1935年的战役中粟裕亲自指挥作战,他率领士兵冲锋在抗战一线,在激烈的战斗中粟裕左手臂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伤势十分严重。当医生见到他时他的左手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感染造成了坏死,如果不在第一时间紧急切除左臂感染继续扩张的话他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对于铁骨铮铮的粟裕而言,他坚持选择保守治疗保住左手臂,在经过医护人员半年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左手臂得以保留,只是手臂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无法灵活运动了。
因急功近利犯错的贺诚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中除了聂鹤亭没有参加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没出席,这个人就是贺诚。作为开国中将,贺诚将军一生之中只带兵打过一次仗,就是这仅有的一次还是打了败仗。他自1926年毕业后就一直任职于军中医务工作,在红军时期他被任命为中央政府卫生局局长,是红军医疗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也是红军医疗工作方面的创始人之一,他曾经在红军长征的前三天为受了重伤的陈毅将军取子弹。
带兵打仗本来就不是他擅长的事情,当他来到苏区的时候被上级领导项英命令带领炮兵团和警卫团去打赖村和东塘。在收到这个命令后他十分苦恼,让他一个大夫前去带兵打仗这如何使得?于是他果断找领导反映真实情况,见领导态度强硬贺诚只好硬着头皮率军上了战场,结果可想而知以失败告终了。这次战败后项英因为决断错误,派一个对战术一窍不通的贺诚去迎战,而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斥责。
1953年在军委卫生部工作的贺诚因为心急在工作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他被组织点名批评并撤销了他当时的职务,经过这次事件后他在党校学习了一年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在1958年,贺诚出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院长,也是在这一年他才被补授为中将军衔。
发布于:天津市